原创从作品“神护”看当代玉雕的艺术表达——符合时代审美是关键
来源:【玉雕名家原创】 作者:岳海林 2019-11-28 阅读(294)
看似荒诞的骷髅玉雕题材却饱含文化底蕴与流行时尚,让人看来充满寓意又意味深长。知名玉雕师携他的精心之作“神护”,为我们分享他的玉雕心得。
中国的玉雕文化起源于近七千年前,贯穿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玉雕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不断传承,并数次走向鼎盛和辉煌,足可证明玉雕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时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玉雕文化历经更迭走到今天,迎来了它走向全民的历史契机,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机遇与挑战的博弈,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碰撞。
我是玉雕师陈祖雄,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在二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我见证了玉雕行业的兴盛和低谷,也深刻感受到了现代流行审美对于传统玉雕题材及表达形式的强烈冲击。玉雕文化的生命力从未消散,但如何让玉雕文化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传承,却是每个玉雕爱好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将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分享出来,做一个简单交流。
观察近年来比较受市场欢迎的新兴玉雕主题,不难发现它们身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在用更加现代的表现形式,表达传统玉雕的精神内核。可见,在玉雕的创作构思中,融入时代气息是文化流传的关键。当然,这样的融合并不等于一味地迎合大众,而是在坚持玉雕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展现趣味性。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设计的一款骷髅玉雕来和大家做简单的分享。
在拿到图中的这块和田青花籽料的时候,一种厚重、神秘的感受便扑面而来。玉石的形状圆润自然,适合立体雕刻;玉质细腻脂润且墨色浓重,非常具有表现力。局部少量的黄白色与大面积的墨色对比明显,利用巧雕的手法能够进一步凸显创作效果。基于玉石的这些特性,我决定将它雕刻成一个比较新奇的题材——骷髅。
从选题上来说,最初会想到要雕骷髅,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制造反差,创造新鲜感。玉雕中有句话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如今的玉雕作品有太多重复、主流的吉祥造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审美疲劳的感觉。少见的骷髅造型则能够很好地打破人们的既定认知,让人眼前一亮。
一些人认为骷髅是死亡、邪恶的象征,用在玉雕主题中多少有些‘犯忌讳’。实际上,骷髅也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先秦时期,骷髅的概念就已为中国人广泛使用,《说文》、《广雅》中都有相关记载。佛教密宗以骷髅做器皿,视其为冲刷污秽、增长智慧的工具和法器;《庄子》中更以骷髅为对象,与其展开了一场关于生死的探索和对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骷髅代表了人们对于死亡世界的探索,它极具冲击力的外表诠释着世事的无常,唤醒人对于生的追求。
原石的黄白色部分我用巧雕的手法将其设计成盘踞的蛇形。蛇在古代是一种备受膜拜和褒扬的圣物,我国的民族图腾龙就是蛇的图腾化产物。灵蛇代表着王权,是生命之神的象征,将这样的元素设计在头骨的背部,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造型设计,而且还能够更好地突出“神护”这一主题,强调作品的力量感,表达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生之意义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用骷髅搭配灵蛇的组合来表现“神护”,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核,也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骷髅元素作为一种流行于东西方的跨领域文化符号,在年轻人眼中是独立、个性、真我的时尚代表,灵蛇也是一种独特和个性的体现。这样的造型在玉雕中显得十分新颖,同时又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是一种很好的‘借流行而说传统’的玉雕题材。
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我也尝试将骷髅吊坠的穿绳与骷髅的眼睛设计相结合,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绳子从精心镂雕的眼窝出穿过,自头骨的顶部而出,绳子两端留在眼窝处,用作骷髅的眼珠。拉紧绳子,则眼珠恰好卡在眼窝的地方,让骷髅生动有趣;放松绳子,则两个眼珠‘掉落’——我们都知道在影视作品中,骷髅人的眼珠装上或丢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经典桥段,玉雕“神护”通过绳子的一拉一松来制造这种效果,既是对骷髅文化的呼应和诠释,也让人与作品产生互动,增加作品的赏玩性。
总之,玉雕作品“神护”用新奇、诙谐的表现手法,表达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诠释,是将玉雕文化融入时代审美的一种尝试和探索。笔者相信,当代的玉雕作品想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既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其质地、文化的审美高度,也需要融入当代的表现手法,完成时代创新。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些了,我是陈祖雄,我在玉雕名家!玉雕名家致力于汇聚玉雕大师,缔造传世精品,欢迎各界小伙伴们加入我们,一起传扬玉雕文化!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玉雕名家(http://www.yudiaomingjia.com)
本文链接:http://www.yudiaomingjia.com/news/4030.html